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宜良县出实招多维救助服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2-10-25 10:44:34作者:宜良县政法委来源:宜良长安网

宜良县秉持社会治安体系建设与人文关怀体制配套实施基本原则,紧扣社会治安不断向好与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主线,坚持帮扶救助与稳控管理相结合,不断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向前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1

一、建全机制促保障,协调联动强合力

一是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出台《宜良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摸排稳控和救治救助工作方案》《宜良县关于加强TSQT服务管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宜良的工作方案》,搭建公安、卫健、民政等9部门以及8个乡镇街道各司其职的综合救助体系,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把严重精神病患者救治服务工作作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赢取民心向背的政府工程一体推进。二是加大协调力度,增进工作质效。为及时研判工作形势,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宜良县原则上每季度开展工作调度,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并根据工作实际,适时组织力量实地调研,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打通部门信息壁垒,要求必须见人、见事、见措施、见效果,扎实推动共商研判机制落地见效。三是强化责任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宜良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摸排稳控和救治救助工作方案》,明确底数摸排核查与救助管控责任,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

二、选好配强建队伍,对标要求抓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抓统筹。结合“四个专项”行动成立县级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指挥部,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指挥长,设办公室在县综治中心,从卫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实体化运行,县卫健局牵头县残联、妇联、民政等部门组成专门工作组加强保障,乡镇(街道)比照县级指挥部组建专班运行。二是强化督导抓落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临时组建由县委政法委书记、县检察院检察长、县公安局局长及县法院院长任督导小组组长的督导检查专班,定期不定期到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专项督导检查。今年由县级领导带队联合开展督导检查2次,组织其他力量开展督促检查4次。三是强化监管抓成效。宜良县坚持管理服务同推进的工作理念,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跟踪管理,截至目前,在册患者1936人(3—5级患者36人),报告患病率为5.48‰(指标4.0‰),管理率95.55%(指标90%),规范管理率89.02%(指标80%),在册患者服药率87.16%(指标80%),规律服药率71.59%(指标60%),各项工作指标均超额完成。公安列管86人全部落实稳控措施。

三、破题破局敢担当,勇于创新解难题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拓宽普通困难患者就医渠道。针对一般困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压力大的问题,我县由县平安办牵头,系统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职能中涉及精神疾病救助的所有条目,形成服务手册,整合低保、医保、以奖代补、司法救助、临时救济、残疾人补助、公租房补贴等13项服务政策,以“菜单式”服务,让患者最大限度了解相关政策,享受政策。二是探索定向捐赠,解决特殊困难患者就医困难。针对特殊贫困患者,积极研究定向捐赠资金举措,成立专门救助基金,资金定向用于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定向捐赠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组织及爱心人士,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干部职工定向捐款,制定《宜良县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定向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资金管理。目前接收到捐款2次共计279988.96元,完成9人次救助(人均2000元)计18000元,余261988.96元。自救助基金设立以来,全县各相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力量深入患者家中查现实状态、查管控情况、查安全隐患,告知救助范围、告知救助热线、告知救助渠道,全面宣传救助政策,共送医患者136名,对21名患者减免费用,患者经有效救治后,15人回归社会找到工作,全县连续三年肇事肇祸零发生。三是加大排查走访力度,消除系统在册之外的监管盲区。针对部分患者家属顾忌精神障碍患者“标签”会影响其婚恋、就业等正常生活,不愿就诊确认从而导致管理困难等问题,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疏导家属监护人情绪,帮助消除顾虑,同步落实好公安派出所、村(社区)监管稳控责任,落实病理性醉酒精神病人家属禁酒监管责任。

四、强化专门力量保障,突出行业救助优势

一是发挥公安部门治安管理职能作用。依托公安“情指勤督舆”,对患者风险综合研判,在重大赛会节日期间,提前将高风险患者送医,日常接到求助时,民警联动关爱帮扶小组上门强制送医,第一时间排除隐患。二是发挥医疗机构专业优势。两家专科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患者一律先救治、再交费,卫健、医保综合运用13项政策,为患者减免费用,红十字会按照管理流程,运用救助基金兜底保障,财政、医保落实以奖代补,确保在家居住及出院患者服药治疗。

三是发挥综治“一张网”协同作用。发挥综治网格员吹哨报告责任,压紧压实乡镇(街道)卫生院、公安派出所、信访、司法及综治办首办责任,通过“全链条”服务,实现“逼着送”向“主动送”转变,达成排查零遗漏、管控零死角、救助零障碍、服务零距离、肇祸零发生、舆情零炒作“六零”目标,成效得到普遍认可,切实让人民群众安心、党委政府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