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委政府帮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一声感谢,一封感谢信的背后,是一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1998年,李某一家四口因当地水库大型项目工程建设,举家搬迁到了耿家营乡土官村,由于当时安置措施尚未完善,李某家放弃了应享有的部分移民安置政策,借住在父亲名下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房屋内。随着家庭结构变化,李某一家的住房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其家庭的烦心事,父亲去世后,其兄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房屋,李某一家便无房可住。为此,李某以当年村小组未为其提供宅基地安置为由,多次到县、乡各级部门反映。在每次的调查中,村小组和李某各持己见,但双方均提供不出充分的书面证据材料,而且当年具体负责办理该业务的村小组长去世多年,因此,县、乡多部门多次调解均未能够成功,该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
村小组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解决李某住房问题
近日,耿家营乡结合“我的网格我普法、矛盾纠纷我化解”专项行动,认真开展“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发挥网格作用,按照“乡村吹哨,部门报到”要求,发挥政法力量,整合部门资源,从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移民办抽调人员组成该矛盾纠纷化解专项工作组,认真分析、研判问题根源所在,全力开展化解工作。
组织双方调解
由于引发该矛盾纠纷的时间较长,双方各持己见不愿做出让步,对立情绪较大,专项工作组在多次谈话、查阅档案资料、入户走访、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后,情、理、法相结合开展调解工作,最终找到了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平衡点,由村小组将村里闲置的老卫生室按照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让给李某,圆满化解了这起二十多年历史遗留矛盾纠纷。
群众诉求无小事。在该纠纷中,双方争议的宅基地安置问题发生时间为二十多年前,时间久远,让取证和调处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部门很难轻松解决,耿家营乡发挥网格合力,在政策、历史、经验等方面通力合作,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及群众的民生诉求后权衡各方利弊,向当事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用心用情用责化解了该起矛盾纠纷,李某也从最初的语言过激、满腹怨气到最后理性解决,重拾笑脸写下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