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可“一站式”解决群众法律问题;法律明白人下乡入户,将法律知识送进少数民族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普法小“快板”响亮悠扬……去年以来,宜良县坚持将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相结合,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妥善化解涉少数民族群众纠纷,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
去年2月,家住宜良县的李某带着前夫杨某的母亲来到当地村委会,要求杨某的施工单位和几名工友给个“说法”。
原来,杨某前几天在饮酒后返回宿舍时摔了一跤,次日一早,工友发现其停止了呼吸,便紧急送医救治,但经抢救无效死亡。
杨某的死亡应该由谁担责?责任如何划分?一时间,与死者共同饮酒的几名工友和死者家属争执不休。
宜良县耿家营司法所人民调解员黄星龙听完事件原委,顿感十分“棘手”——这起纠纷共涉及四方利益,即项目总承包方、项目分包方、共同饮酒的工友,以及死者杨某家属。此外,死者杨某与前妻已离婚数年,家中只有70多岁的母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且无兄弟姐妹,死者后事其母亲全权委托给其前妻李某料理。
“家属不愿对死者具体死亡原因做进一步法医鉴定,也不愿意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另外,家属要求赔偿的三方当事人均不愿意承担任何法律及经济上的赔偿责任。”黄星龙说,调解初期由于当事几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调解陷入困境。
黄星龙第一时间联系上宜良“云小普”普法志愿者和村小组干部,组成“普法+调解”小分队,“兵分两路”化解矛盾。由村小组干部从情理上安抚死者家属,再由“云小普”普法志愿者向各方当事人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最后由耿家营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按程序调解纠纷。
“快到年关了,如果要走诉讼程序,就要找律师写诉状,估计还要耽搁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影响你们的施工进程。”“你们是一起出来打工的,酒桌上出了事,同桌的人都有连带责任,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案例……”“普法+调解”工作双管齐下,争执渐平。经过多方努力,当事几方最终达成一致——3个关联方给予死者家属一笔补偿,纠纷圆满化解。
事后弥补,不如事前预防。近年来,宜良县组建起一支38人的“云小普”普法志愿者队伍,每周二定期到118个村(社)区开展普法志愿服务,并在充分掌握辖区案件发生率的基础上,针对重点村(社)区开展“精准式”普法服务。例如:每逢红白喜事、杀猪饭、升学宴、乔迁宴等大规模聚集的宴请活动,“云小普”普法志愿者都要给主办方提前做好普法工作,打好“预防针”,实现普法覆盖率达100%。
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宜良县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宜良花街节等重要节点,通过法治宣传、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开学第一课”“开工第一天”等志愿服务活动62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4万份,帮助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7000余人次,“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宜良县共有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123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30%的村(社区)就有11个。
近年来,宜良县立足辖区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特点,挖掘培养“双语”普法志愿者力量,开展“争当排头兵 普法我先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少数民族“法律明白人”,通过发挥法治宣传和化解矛盾纠纷“领头雁”作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用法治浇筑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自开展‘双语’普法工作以来,乡亲们的法治观念有了很大提升,矛盾纠纷越来越少,邻里相处也越来越和睦了。”谈起当地的“双语”普法工作成效,宜良县耿家营羊桥村调委会人民调解员李兰金十分自豪。
羊桥村是彝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地,其中羊桥村小组居民90%以上都是彝族群众,村中不少老人不识字,也听不懂汉语,使普法宣传成了一道难题。
“双语”普法是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普法宣传工作的“制胜法宝”。凭借着语言和专业优势,李兰金成了打通少数民族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的最佳人选——他既熟悉彝族习惯,又熟知法律法规,在调处矛盾纠纷时,能够将国家法律法规与民族习俗充分结合,用彝语宣传法律知识,老百姓听他信他。在羊桥村,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便会有他的身影。
看见村民围坐一起聊天,他便凑到一旁听听各家有啥纠纷和困难,“对症下药”宣传法律政策;遇到隔壁两邻发生纠纷,他就以身作则,用自己和身边人当例子化解干戈,让彼此和睦相处……26年来,李兰金坚持走村入户倾听群众法律需求,用“彝家话”与“民间理”和群众拉近距离、理性引导,在话家常中让法律政策深入人心。
李兰金是宜良县597名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宜良县选聘98名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双语”普法和“双语”调解工作,提升法律服务成效。
此外,为了使普法宣传工作更深入、更广泛,宜良县以五级网格化管理为依托,组织426名挂钩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政法干警、47名律师与597名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结成对子,每周下沉村组与法律明白人见面,结合本村(社区)重点人群、重点矛盾纠纷开展以案释法,面对面将矛盾纠纷化解方法、法律常识传授给联系的法律明白人,为其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共组织“法律明白人”开展普法活动500余场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600余件。
“明是非,知对错,维护权益不犯法。有敬畏,知行止,知法懂法保安宁……”油菜花地旁、青山绿水间,这首《普法精 解纠纷润乡村》“小快板”回荡在九乡乡的村寨里。
快板声声唱普法,法治观念润人心。“农村宅基归集体,明文写在宪法里。承包土地责任田,个人只有使用权。农户建房要审批,切莫建在耕地里。乱砍滥伐和盗取,私搭乱建都罚起……”一句句唱词通俗易懂。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工作要结合当地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他们心坎上。”宜良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杨琼华介绍。
宜良县内居住着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不同区域内群众的语言差异较大。宜良县组建少数民族普法宣传队,把普法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将法律条文融入生活场景中,让群众一听就懂。
如今,宜良县的法治“风景”信步可寻——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县覆盖;597名“法律明白人”、118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员走村入户,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调解纠纷等工作……宜良县展现了因地制宜、良法善治的新景象,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