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志,谢谢你的调解。事情解决了,心里也舒坦了。”在宜良县北古城镇大薛营社区,居民陈女士与雇主的劳务纠纷顺利解决,陈女士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陈树兵真诚地致谢。
这是宜良县推进普法强基、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常见场景。自全省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宜良县践行“三法三化”,依托五级网格开展“五网合一”,做到“精准滴灌”式普法和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家门口为群众化矛盾、解难题,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自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宜良县已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644起,调处化解成功率99.66%,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7.2%,治安警情同比下降40.8%,电诈警情同比下降32%。
普法强基,首先要理清“谁来普”。宜良县建立“一张网”,做强普法主阵地。按照县、乡、村、组、十户长划分为五级网格,分别由县级干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楼栋长等担任网格长,其中二级网格8个、三级网格118个、四级网格885个、五级网格4508个。县级行政执法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领域重点确立相应管理网格,全面构建“全县一张网,格格相呼应”的网格化普法体系。
宜良县依托“一张网”,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持续开展大普法、大宣讲、大排查、大化解、大数据“五大行动”,打通普法强基“最后一公里”。探索实施“123”重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即每1个月由一级网格长调度1次,每2个月由县委政法委书记调度1次,每3个月由县委主要干部调度1次。总结提炼“四个一”工作法,即县委主要干部每月1次接访、1次下访、1次专项行动调度、1次重点矛盾纠纷研究研判,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
聚焦“一张网”,拓宽服务对象见成效。在网格内聚焦“精准滴灌”,推进“大普法”行动入脑入心。配齐配强“普法讲师团、普法攻坚队、基层骨干队、专业普法队”四支队伍,建立三张清单,明确八类普法对象,压低工作重心、划分小微网格,开展普法活动2987场次、覆盖群众23万人次,发放普法资料14万余份。
围绕“向谁普”“如何普”的问题,宜良县紧扣“一张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组织网格员深入网格排查核实重点群体,精准锁定普法对象,建好动态数据库。针对特殊群体矛盾纠纷,比如青少年、招婿家庭、民间融资、留守人员和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的中青年等不同群体,收集法律法规进行普法宣传。针对婚恋家庭矛盾纠纷,成立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专班,强化实操培训,对发现的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实行动态管理和月报制度,按照“发现登记—风险评估—分流交办、分类调处—预防处置—动态管理—跟踪回访”闭环程序进行处理。
打造信息“一张网”,一体化办理矛盾纠纷。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打造“宜良县社会治理联动指挥调度平台”。把应急、警务、城管等部门数据进行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精准推送法律知识,及时处置矛盾纠纷。
通过五级网格,各级网格长做到关键人群精准排查预防、苗头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预防,有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653起、发出预警信息128条、召开分析研判会议36次,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今村民的法治意识提升了,大家逐渐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观念,邻里之间和谐友爱,大家幸福感提升了,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的动力也更强了。”宜良县北古城镇一名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