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营派出所地处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辖区面积204平方公里,72个自然村,1.9万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5%,18个少数民族在这聚居,境内山高路远坡陡林密。
每周三,是耿家营派出所雷打不动的走访群众日,这一天民警、辅警利用晚上农闲的时间,到辖区开展走访。7月24日,会彝话的辅警曾文燕跟随所长凌洋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了辖区羊桥村委会,准备对5个彝族村子进行走访,在拉家常、问冷暖中及时了解、解决群众所需和困难。
各民族在共同繁荣的“大融合”中,保留着各具历史、文化魅力的民族特点,怎么样才能听得懂民族“语言”、融得进民族“家庭”、摸得清民族“性格”成为耿家营派出所开展好公安工作的基础和中心工作。
“我们组建‘双语’工作队,特别招聘了2个会讲彝话的辅警,在接处警、执法执勤、政务服务、调解矛盾中实施双语服务。”所长凌洋介绍,这样既能拉近和少数民族村民的距离,还能便于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效。同时,耿家营派出所主动延伸沟通服务阵地,在街天赶集、节日庆典、商贸交流,为少数民族提供免费双语服务,有力消除误解隔阂、促进良性沟通、保障双方权益。
“我们派出所最大的特点就是,白天派出所的院子里很安静,能听到虫鸣鸟叫,民警要么在出警路上,要么就在调解路上。”凌洋说,让排查调处在萌芽、矛盾化解在基层,是耿家营派出所“一队二盟三室”工作的具体体现,在社区、派出所、乡综治中心设立调解室,通过分布式管理、组团式服务,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火塘调解”“院坝调解”等特色调解,同时坚持对辖区已调处矛盾纠纷实行“一事一回访”,对辖区未调处盾纠纷100%回头看,对辖区新矛盾新纠纷24小时内100%主动调解,做到逐一建档、一事一表、动态维护。全乡矛盾纠纷排查率保持在100%,调解成功率均在98%以上。
2021年11月,耿家营派出所辖区一个高速公路修建项目,在保功村委会路段施工中出现地基下沉,导致村民罗奶奶的土木结构房屋出现严重倾斜及墙裂痕。因长期和项目方、施工方就赔偿未达成一致意见,罗奶奶多次到施工现场阻拦施工,存在很大风险隐患。凌洋在对辖区重点工程进行走访时得知了该情况,迅速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房屋安全隐患极大,罗奶奶生活居住条件得不到保障的实际后,到工程项目部、乡项目办、保功村“两委”等几番走访协调、说明详情,及时启动村级联调机制,由村调解委员会成员组织当事人共商,在经过长达半年、8次协调,最终双方意愿达成一致。2024年1月,罗奶奶搬进了由项目部出资修盖的砖房里。
“罗奶奶案例的成功调解,让矛盾不上交成为各族群众达团结的生动体现。”凌洋说,派出所积极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力量,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消除在萌芽;建立健全社区村委会治理制度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新村约”和民族风俗在治理工作中的管理监督作用、习俗引导作用,有力推动基层社会自治有队伍、法治有规范、德治有根基,真正实现“三治融合”。耿家营派出所辖区8年来民事转刑事案件“零发生”。
“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在历史上是宜陆路游击大队组织宜良、陆良、石林、马龙、嵩明等地革命的根据地,耿家营派出所1984年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公安民警赓续红色血脉、笃行时代使命。”凌洋说道。而宜陆路游击大队的重要基地宏山公社旧址,与派出所仅百米之隔,派出所成立40年来,以党建引领打造“新枫景”,把扎根群众、民族团结的群众路线作为回答时代之问、发展之问的“加分题”,8年来无大规模群体性事件、8年无命案、10年无较大以上安全事故、3年无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则是派出所绘就的彝乡苗岭民族团结新气象。